近期流感活动呈现上升趋势,校园作为人群密集场所,做好科学防控尤为重要。
一、什么是流感?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,它是由各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表现为发热、咳嗽、肌肉酸痛等症状。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方式飞沫传播,也可经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。 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,传播迅速,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。我国冬春季流感流行季通常是每年的10月中下旬至次年的3月中上旬。 二、为什么要加强学校及托幼机构流感防控?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,更容易感染流感病毒。其流感罹患率高于成年人,且5岁以下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重症和住院的风险较高。 根据相关报道,我国每年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中,90%以上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。 学校和托幼机构是流感防控的重点场所,教室、宿舍、食堂等空间有限、人群密集,同时学生之间接触频繁,容易发生流感病毒的传播。 儿童自律性较差,手卫生和佩戴口罩均很难做到位。流感病毒一旦传入校园,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传播,造成校园流感疫情,再由感染者带回家传给家人造成社区内的传播。 三、如何做好校园流感防控? 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;勤洗手,尽量避免触摸眼睛、鼻或口。 ●增强免疫力 注意防寒保暖,课后加强锻炼、劳逸结合,合理饮食,抵御病毒。 ●正确佩戴口罩 当自身出现症状或周围有流感病人时应规范佩戴口罩,减少疾病传播。 ●及时告知 一旦具有发热、咳嗽或咽痛等急性呼吸道症状,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。 ●接种流感疫苗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,学生群体是流感疫苗优先推荐接种人群;建议家长在流感流行季来临前带孩子接种,如果错过时间,也可以在流行季任意时间接种。 ●关注孩子健康 家长应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,避免孩子着凉。在睡前或早起时关注孩子有无发热、咳嗽等症状发生。根据孩子健康状况决定是否上学,避免加重病情。 ●主动报告 孩子因病请假的,家长需主动向学校告知孩子的诊断结果、不适症状等。确诊的流感患儿建议居家,配合医生治疗,待体温恢复正常、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后48小时,经查验确认方可返校。 ●做好健康监测 学校、托幼机构要认真落实晨午检、因病缺勤及病因登记追踪制度,及时发现有流感样症状的师生,督促学生家长做好居家隔离和规范治疗。 ●做好通风消毒 注意保持教室、宿舍、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空气流通,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,通风时注意保暖。加强对桌椅、楼梯扶手、门把手、电梯按键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,托幼机构要对学生玩具等物品进行消毒。 ●规范报告疫情 如发现发热、流感样病例在短期内异常增多等情况,学校要及时向疾控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,做到流感疫情的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处置。 ●开展健康教育 学校和托幼机构可借助健康教育课、主题班会、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流感防病知识。提高师生自我防病意识,倡导师生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保持勤洗手、戴口罩等良好卫生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