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郴州头条城事正文

一剧湘昆 满城风华

  • 2025-07-21

一剧湘昆 满城风华

——从“湘遇·湘昆”首演看郴州答好“两个融合”命题

  7月18日晚,郴州市人民西路36号,湖南省昆剧团古典剧院的红灯笼在暮色中次第亮起。雨后的空气中流转着泥土与树木的清香——那是院里那棵大榕树在晚风里送来的问候,也是湘昆与这座城市根系相连的印证。

  20时,剧场内座无虚席,舞台上的纱幕缓缓升起,一束追光打在身着青衫的柳生身上,《湘遇·湘昆》的首演,在观众屏息的期待中拉开了序幕。

1.jpg

  这次创新性的演出,不仅让“百戏之祖”在湖湘大地焕发新生,更以“传统艺术年轻化、高雅艺术大众化”的实践,为新时代文化传承提供了“郴州答案”。

  这场沉浸式文旅大戏的背后,是明代万历年间昆曲传入湘南的历史回响,是1960年郴州湘昆剧团在抢救遗产中重生的艰难跋涉,更是今天郴州以“文化和科技融合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”破题的时代探索。


2.png


湘昆之路

——“老戏新唱”的守正创新之旅

  明代万历三年(1575年)的冬夜,郴州知州胡汉在《万华岩记》中无意间写下了昆曲传入湘南的最早印记。这株从江南移植的“兰花”,在湘南的土地上历经风雨,终成“昆曲别一枝”的独特风貌。

  从《荆钗记》的古朴唱腔到《半条被子》的红色叙事,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舞台到爱丁堡艺穗节的跨文化对话,湘昆的每一步都踩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。

  这种“老戏新唱”的勇气,源于湘昆骨子里的野性。

  当年,昆曲传入郴州后,为适应乡村演出,艺人们主动删改冗长剧本,将祁剧的锣鼓、湘南民歌的小调揉进昆腔,形成了“声调高亢、吐字有力”的“俗伶俗谱”。一位湘昆前辈曾说:“郴州话里‘6’念‘鲁’,跟昆曲韵白一模一样。郴州说‘吃饭’叫‘起饭’,也是昆曲里的中州韵。”这种语言的亲近感,让湘昆从诞生起就带着接地气的基因。

  成就来之不易。

  “咿咿呀呀比牛喘还慢!”“什么杜丽娘,跟我们郴州有什么关系?”《湘遇·湘昆》剧中柳生遭遇的质疑,正是湘昆数百年传承中必须破解的时代之问。

  《湘遇·湘昆》给出了答案: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、“矮子功”模拟猴戏、“凳子功”展现湘南人的豪迈,这些濒临失传的绝技通过多媒体光影重获新生。演出开场的互动环节,让年轻观众明白“水磨腔”为何能“声容凉楚,唯尽其妙”。舞台上,演员的“山绸水袖”如东江湖波浪般翻涌,台下的掌声一次次响起,有白发老者笑着抹泪:“这才是我们郴州的戏!”

3.jpg

  演出结尾处,古树下光影交错,几代湘昆人依次从舞台深处走出。现代传承人对着汤显祖的幻影坚定说道:“柳生走了,但我们还在。”剧场内的掌声经久不息,泪水与欢呼声齐飞。

  此刻的湘昆,正是那株在严霜后亭亭而立的兰花,根须深扎在郴州的土壤里。


4.png

共生之道

——“两个融合”唤醒城市文化基因

  演艺产品是点燃夜间经济的黄金引擎。

  之前的沉浸式舞台剧《丁香花》和这次《湘遇·湘昆》的成功,正是“两个融合”的典范。

  在《丁香花》的演出中,3D投影让矿壁绽放丁香花,气味科技还原花的清香,可移动舞台设计打破观演边界。这种“沉浸式+科技感”的突破,不仅让观众“走进故事里”,更让郴州的文化有了“刷屏级”传播的可能。

  《湘遇·湘昆》的舞台上,多媒体影像与真人表演交织,汤显祖的幻影从泛黄的书卷中走出,看着弟子在困惑中徘徊。柳生蹲在虚拟的昆曲树苗前,指尖划过郴江的流水。“白天游小东江看雾,晚上到昆剧场听曲。”演出结束后,有观众在朋友圈里开始主动“安利”。

  郴州是“楚粤之孔道”,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交融。在打造“世界旅游目的地”的过程中,如何让“山水颜值”转化为“消费价值”,郴州一直在探索。

  《湘遇·湘昆》给出的方案是,以非遗为内核,用科技赋能,让传统文化成为夜间经济的黄金引擎。湖南省昆剧团古典剧院位于市中心,周边3公里内有裕后街、北湖商圈等夜间消费聚集区,演出固定的开场时间如同“强力锚点”,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。

  此前,湖南省昆剧团推出的预热活动已带动漆扇、陶艺等非遗产品热销,而《湘遇·湘昆》进一步以“老戏新唱”打破年龄壁垒,让年轻人在互动中感受昆曲韵味,形成全年龄段的文化消费。

5.jpg

  为进一步释放湘昆对夜经济的带动潜力,未来可从三方面深化探索:

  一是构建“昆曲+”产业生态链,将演出延伸为“前展、中演、后销”全流程体验。例如在剧场周边设立非遗工坊,观众可亲手制作昆曲脸谱、山绸水袖等文创产品;开发“湘昆宴”特色餐饮,将昆曲中的饮食文化转化为舌尖上的体验;联合旅行社推出“昆曲主题夜游专线”,串联古戏台、非遗展馆与夜市街区,形成“白天观景、夜晚赏戏”的消费闭环。

 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与数字营销,利用5G、AR技术打造“元宇宙昆曲剧场”,让观众通过虚拟角色参与剧情互动;也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发起“湘昆挑战赛”,鼓励游客拍摄后台探班、水袖教学等内容,以年轻化传播撬动更大的客源市场。

  三是深化跨界融合与长效运营,建立“湘昆人才孵化基地”,培养兼具表演与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,同时通过政府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更多的文旅项目开发,让“昆曲夜经济”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域开花。

  从剧场内几代湘昆人谢幕的热泪,到剧场外夜市摊主的笑脸,湘昆正以文化为纽带,将高雅艺术转化为叩开夜经济大门的钥匙。随着“两个融合”战略的深入推进,郴州夜经济必将从烟火气向文化味升级,书写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的新时代答卷。

6.png

城市之魂

——从“湖南南大门”到“文化会客厅”

  当《湘遇·湘昆》的水袖掠过郴江夜色,这座被称为“楚粤之孔道”的城市,正以文化为钥,开启一场穿越六百年的精神对话。

  郴州的“城市之魂”,从来不只是山水形胜的堆砌,而是湘昆等传统艺术所承载的“守正创新”基因,是“两个融合”战略下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,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根脉的自觉守护与时代表达。

  这种文化基因,镌刻在“扼湖广之咽喉,当水陆之要冲”的地理坐标中。

  自秦代设郴县以来,这里便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之地——湘昆的形成本身就是例证。这种“不泥古、不排外”的包容特质,在当代郴州的发展中依然清晰可辨:东江湖的雾漫仙境与“村BA”的市井活力相映成趣,苏仙岭的林海古寺与“林丹杯”的青春呐喊同频共振。郴州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平衡,让城市的文化肌理既保留历史的厚重感,又焕发年轻的生命力。

  文化的生命力,在于其融入日常的渗透力。

  郴州以湘昆为支点,推动非遗从“博物馆展品”转变为市民可感知、可参与的生活方式。在桂阳县苦志育才学校,昆曲兴趣班的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吟唱《牡丹亭》,水袖翻转间,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萌芽。“诗词昆唱进校园”活动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,《踏莎行·郴州旅舍》的昆曲吟唱成为中学生的“招牌曲目”。

  今年,郴州推出的“应届毕业大学生免费游郴州”政策,更是将“听一曲湘昆雅韵”列为一项主要内容。越来越多的“00后”观众在剧场里为“山绸水袖”的翩跹落泪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自发传播“水磨腔”的妙处,传统文化便有了向上生长的力量。这种“教育浸润+体验创新”的模式,让湘昆等非遗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“老古董”,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。

  郴州的文化雄心,不止于“湖南南大门”,更在于成为“世界文化会客厅”。

  依托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区位优势,湘昆正以跨文化对话的姿态走向世界:2025年内罗毕演出中,杜丽娘的水袖与非洲鼓点即兴交融,联合国官员用手机记录下这一文明互鉴的瞬间;未来,郴州计划与肯尼亚国家剧院共建“中非戏曲交流中心”,让昆曲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。这种文化输出绝非简单的“走出去”,而是以平等对话的姿态构建文化共同体。

  站在“十五五”规划的起点,郴州让湘昆等传统文化成为真正“城市之魂”的路径逐渐清晰。在可以想见的将来,我们可以用“昆曲AI导游”在飞天山景区用多语种讲述《牡丹亭》与湘南山水的故事,我们可以用区块链技术对“矮子功”“凳子功”等传统技艺进行数字化保护,日益发展的科技手段能让郴州的传统文化拥有永不褪色的生命力。

  当《湘遇·湘昆》的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夜空,剧场外的古榕树下,有年轻人用手机灯光组成“星河”,与舞台上的光影遥相呼应。从汤显祖的“形神俱契”到今天的“两个融合”,从柳生的昆曲树苗到满城风华的文化生态,郴州用《湘遇·湘昆》回答了“传统如何活在当下”的命题。

7.jpg

  一剧湘昆,满城风华。

  这不仅是一场演出的成功,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新,让六百年的笛音继续在郴江潮头回响,让每个郴州人的日常生活,都成为文化传承的注脚。


出品:郴江潮工作室
文字:王路莎
一审:曹倩
二审:张明

三审:肖勇

转自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EFOeZz5jijY5DISzsj-hQA


文章关键词:

如需活动报名或私信给作者,请点击

给我留言
返回顶部 关闭